欢迎光临遵义市保险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员工驿站
  协会动态
在乡土深处体味泥土的芬芳
发布时间:2025-10-31 16:06:50    来源:人保财险遵义分公司    作者:李睿阑    阅读次数:49次

“为人民服务的包包我二十多年没看到过了,你们下队工作真的是辛苦啊!”还未进家门,组长就热情的招呼我入座,并在他家“少午”席上加了一副碗筷。我也像回到家里一样,熟练地在油茶汤碗里加了一勺锅巴饭,和乡亲们围坐在“灶门前”摆龙门阵。

回想驻村的激情岁月,记忆依旧如初,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图为驻村队员助力载重三轮车爬坡


八年前,我背上定制的“雷锋包”,在凤冈县脱贫攻坚大决战天桥战区与我的同事张哥为伍,和其他单位派出的干部驻扎在天桥村战区指挥所,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帮扶举措,帮助天桥村及村内贫困户脱贫出列。

天桥镇是凤冈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地处凤冈县南端,东濒乌江河与铜仁市石阡县、思南县隔江相望,南、西与琊川镇、余庆县接壤,北靠蜂岩镇。距县城70余公里,最高海拔1362米,最低海拔340米,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2017年9月12日,在参加完天桥村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战区指挥所第一次会议后,我来到了莲塘组,乡亲们口中的大堂林,境内群山环绕,层峦叠嶂,高山耸立中夹着一道河湾,地势狭长而陡峭。有4个自然村寨68户279人,其中贫困12户53人,低保11户22人,五保1户1人,属于市级二类贫困村区域。

当时正值全县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而对于天桥村的当务之急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摸清底数,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白天,我带着纸和笔,在老同志的带领下,逐户开展走访,宣传党的政策,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动员产业发展,收集户情民意,深入了解改善基础设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晚上,我和其他驻村干部一样,集中在村指挥所的研判会上,总结当天的走访情况,研判分析各组的“疑难杂症”,确保群众“交代”的每一件事儿都有着落、都有回音。那段时间没有公休、没有假期,只有不停的走访,夙夜奋战。一个月下来,4个寨子5张手绘图1本民情日志,不仅写满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更绘制出了下一步工作的“作战图”。

相比其他战友,我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老家在蜂岩镇小河村,与天桥村接壤,语言和生活习俗上没有区别,走访中还能遇到沾亲带故的亲戚,不仅能快速融入环境,更容易把“纸上政策”变成田间土办法,促成许多民生实事的落地。

“李主任,我还是把买水管的钱给你,我的卡上有钱的……”游大叔乐呵呵的对着我们一行人说道。他家居住在大堂林坡底下寨上,数四个寨子中,交通最为不便,寨容寨貌较为脏乱差的地方。为了给他换掉长年裸露地面破损的水管,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我在镇上购买了一百来米的水管,和战友交替搬运到蓄水池。当清澈的自来水再次流进家里的水缸时,他对我们不胜感激。说驻村干部们讲信用、说话算话,还要把厨房改造了、院坝硬化了、修建个卫生厕所,改善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宣教难有效,示范才有果。在这之前,我和战区指挥所领导、帮扶责任人走访劝导不下十余次,也未得到他的认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方式很快调动了乡亲们的积极性,自愿出工出力扩建水池。“国家出钱,我们出点劳力(修水池),还有哪样理由不干呢?修好了是我们自己得享受了嘛”在寻找水源的路上,老组长对我说道。为了解决夏季逢干旱季节性缺水问题,我们连续几天在晴朗的天气里翻山越岭找水源、选点,确保扩建后的水池保障乡亲们的饮水安全。

脱贫攻坚不能“干部干、群众看”,发动群众一起干才能成功一大半。在确保“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硬基础上,我们积极动员乡亲们参与人居环境改善,深入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

大堂林的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洼,地形常被形象比喻为一口“锅”。有五条公路可进出,四个村寨有两个在半山腰上,虽然互通公路,但凹凸不平、坑坑洼洼,部分道路被洪水冲断,车辆无法通行。进组公路硬化前,我时常与相邻区域开展工作的老张哥驱车同行,将车辆停靠在就近的山坳上后徒步进出。通信信号不稳定,我们就约定个大致返回的时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爬坡上坎的路段又多,耗时也比较长,特别是雨天,鞋子会陷到泥里拔不出来,这给我们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带来了不少挑战。


图为驻村队员在山坳上搜索通信信号


家住大堂林石灰窑的沈大爷户,距离最近的入户公路有300米左右,翻过山坳,跨过丘田,过完田坎,下两次坡就到了他家。第一次去他家的场景依旧清晰如昨。泥巴平整的农家院坝里,晒席里铺满了金黄的稻谷和玉米粒,院坝不够了,房屋旁边山头上的玉米地成了他家的临时打谷晒场,错落有致的晒席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入眼。“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女主人一边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一边引导我们进家门。落座一盏茶的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汤泡着煎鸡蛋,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一碗油茶汤、米花、荞皮、煎鸡蛋、香肠腊肉、酸菜拌折耳根……随着季节的变换,乡亲们招待贵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驻村的岁月里,我也经常享受着“贵客”的待遇,像极了在老家寨上串门时被叔伯们招待的场景。初次的走访,让我看到了老两口居家务农遇到的困难,公路不畅通出行不方便。想改善居住环境,但又进不了装修的材料,子女均在外务工,家里劳动力受限。还伴有邻里矛盾,同堂兄弟家门口的公路不让他家经过,运送不了物资。

为了让老两口参与人居环境改善,享受脱贫攻坚“三改三化”帮扶政策,我和战友多次入户走访群众,倾听邻里诉求,缓解了邻里间的矛盾。入户公路坡陡狭窄,就改用小型拖拉机转运改善的材料。为了解决最后300米的“路障”,我向天桥村战区指挥所的“突击队”寻求了帮助。最后还得等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拖拉机可以肆意“咆哮”在泥巴平整的马路上,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2018年5月8日,拖拉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响彻山谷,我在山坳上看着“爬坡王”七弯八拐奔向石灰窑,后面跟着十来个由青年党员干部组成的“突击队”,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儿童时代跟在拖拉机后面“追车”的场景。突击队员们在中转点集结后,简单地进行了分工,男队员扛起扁担挑砖块,女同志背上背篼运石粉,一人挑一担,两人抬一筐,干群合力,相互帮忙,就这样用着朴实的行动温暖乡亲,用最真挚的方式诠释着鱼水情深。一个晌午下来,好几个年轻的同志肩膀上都磨破了皮,那种“攻坚拔寨”的经历,我想“突击队”的同志们永生难忘怀。后来老两口也想通了,决心修路。请来挖掘机师傅,打通了最后的入户公路,并在老房子的后面开挖了地基,准备另起新房。

家住大堂林披上寨子的饶大叔,距离公路20来米,但因身体原因无法搬运人居环境改善的材料。2017年9月15日,我随战友走在大堂林的进组路上,旁边的苞谷地里,晃动的秸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看着他佝偻的背影在苞谷林里转来转去,我们一行三人也相继走进庄稼地里,背上背篼、拿起镰刀,掰起了苞谷。好在我们都来自农村,干起农活儿来还不算生疏,“收割”完那块地里的玉米,就奔着他家的方向走去。

聊起他家的过往,不免让人心生怜悯。家庭的变故留下他独自一个人生活,翻修木房时又摔坏了腰,加上多年的贫血,病痛的折磨让他生活举步维艰。好在国家扶贫政策来了,将他纳入了低保范围,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在吃、住、医上都有了保障。饶大叔人也通情达理,勤劳持家,思想积极向上,自建木房周边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为了让他能享受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改善的政策,我将情况汇报给了天桥村战区指挥所,得到了“尖刀连”同志们的关注。在爬坡的泥巴路段,我们推着载重的三轮车缓慢爬行。在平整的路面,我们又捡起被抖落的木工板追赶车辆,装上车后再出发。就这样,一路颠簸一路前行,人车接力,将改善的材料转运到他家里。“谢谢啦!谢谢啦!……”他对着每一个扛着木工板的战友不停地道谢着,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牛奶一个一个的派送,战友们一一婉谢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路,“不通”。是改善基础设施的硬伤,是产业路上的绊脚石,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天然屏障。车辆进不来,经济作物很难卖上好价钱,乡亲们走路难、骑车更难。为了改善通行条件,我和村干部敲门夜访“五老”人员,收集意见建议,确保施工队进场后能顺利拓宽路面、平整路基。组织召开群众动员会,耐心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现场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定乡亲们“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愿望,清除公路硬化前的“路障”。施工期间“闻诉而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协调处理施工队与村民的占地纠纷,积极稳步推进进组、进寨公路硬化工程。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大堂林的公路由“陡”改“缓”,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硬化公路进了村寨、到了家门口。乡亲们相互串门就能走上平整的水泥路,抬腿就能坐上舒适的“平安车”,“出行难”的场面已成为了历史。


图为硬化的进组公路


帮扶政策好不好,干部说了不算,驻村工作满不满意,群众的笑脸是最好的答案。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在群众会上、庄稼地里、田埂边上,每到一处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感激,对帮扶工作的认可。

“还是国家政策好啊,要不然今天你的车子还开不到我家这里来呢,谢谢你们了啊……”,游大庆只顾着感谢,完全没考虑到被蛇咬伤的严重性。2018年6月8日一早接到他帮扶责任人的协助电话后,我来不及洗漱,便夺门而出。看着他蹒跚走来略显难受的表情,我急忙拉开车门,将他扶稳坐好,向着镇上的卫生院奔去。

游大庆家住在大堂林核桃湾寨上,夫妻两人均为先天性残疾,女儿靠国家帮扶政策上了大学。弟弟视(力)盲为壹级,不愿意去免费的养老院,选择跟随他生活。腿上带有残疾的他不但要照顾家人,还要下地干活,养猪养牛,他的田地里没有一块荒芜的土地,一年四季轮换着他耕种的“色彩”,身残志坚的故事闻名于乡里乡外。悉数过往,都是听他道来如何勤劳致富、感党恩、话扶贫的励志感人故事。


图为参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农家新貌


“他在我们这个地方付出了很多,给大堂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的时候我们还是号召群众欢送一下哈……”来到坡上寨人居环境改善的施工现场,组长和周边前来帮忙的乡亲们摆谈道。我也像往常一样,每到一处施工场地,在叮嘱乡亲们注意安全的同时又关心起施工的进度,迫切的想把国家政策“变现”到群众手中,尽管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我仍坚持走访群众,做好思想工作,组织召开“代表”会,开好群众动员会,凝聚脱困脱贫的共识,坚决不放弃一户一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看到乡亲们你帮我搭把手,我给你递杯茶的闹热劲儿,我也加快脚步消失在他们的感谢声中,向着下一个施工处奔去。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当我们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家里,在同一根板凳上倾听群众的“闲言碎语”,从“东家长西家短”中化解邻里矛盾,把乡亲们“鸡毛蒜皮”的事办到心坎儿上,拉近的不仅是帮扶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激活了人居环境改善的“神经末梢”,打通脱贫攻坚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家、两家……家家户户动起来,路窄坡陡,我们就改用“爬坡王”、三轮车等转运材料;劳动力不够,乡亲们就采用“合伙干”“承包干”的方式,还有“尖刀连”“突击队”合力攻坚拔寨。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在帮扶单位的倾情支助下,大堂林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农家旧貌换了新颜,高山耸立的通信基站将家乡新貌传递给出门在外的亲朋好友,加宽硬化的公路蜿蜒曲折地串起一座座错落别致的民房,青山绿水,绿树成荫,乡亲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在家里开着视频通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驻村一载,300多个日日夜夜,道路虽泥泞难行,但我们从未停歇,众志成城、风雨兼程,用双脚铺就出了群众的幸福路,赢得了这场和平年代的声势浩大的战斗!收获了微笑,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深厚的鱼水情!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能以驻村干部的身份回到乡土深处锤炼实干担当的本领,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贡献青春力量,这是我一生的骄傲。我将以表彰为鞭策,化荣誉为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驻村工作结束的那一天,我没有和乡亲们辞行,在指挥所门口和战友们拍完“全家福”后,我来到大堂林的一处山坳上,把和美村庄装进行囊,带着泥土的芬芳,奔赴下一个战场。

一审:陈雨寒
二审:何兴元
三审:钟泽轲
  • 联系方式:0851-28265552

    地址:遵义市汇川区厦门路天安大厦13楼

    邮政编码:563000

    已有 9337590 人访问过本站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