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元代
【作者】脱脱等
【出处】《宋史·岳飞传》
【原典】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释义】文臣不爱金钱,武官上战场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到五年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和《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段语录出自于《宋史·岳飞传》。
岳飞文武双全、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虽说历经千年,但亘古不衰,历久弥新,如今已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至理名言,更是被人们誉为“良言臣则师千古”,犹如黄钟大吕,使人受益匪浅。为了弘扬岳飞的廉政精神,河南省汤阴县纪委将岳飞庙申报成为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并专门拍摄了反映岳飞廉政事迹的电视专题片《英风千古》。同时,他们在导游解说词中增加了岳飞清正廉洁方面的内容,使每位参观者都能在游览之中接受岳飞为官清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岳飞庙在许多地方彰显了岳飞的清正廉洁精神。御笔亭东侧赫然屹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王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大平矣……”驻足碑前,细细品之,发人深思。在岳飞庙大殿两旁还有这样一副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这副楹联不算对仗,却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大丈夫欲为国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最重要的便是清正廉洁不爱钱。做官为政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操守,才能无铜臭、无诟病,清风千古,赢得民心;反之,认为当官就是为了发财,那他迟早会被金钱所累,成为被人唾弃的贪官和罪人。
廉洁是中外政治伦理史上对官员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它集中体现了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的双重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官员的各种欲望中,贪婪是最主要的恶欲,正是由于贪婪的普遍性,才能彰显廉洁品质的道德价值。廉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道德心理层面的廉耻心,二是道德行为层面的廉洁行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官员廉洁的道德品质。在封建社会廉洁以官员对贪欲的克制为前提,在社会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官员的多贪就意味着百姓的少得,这是清官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追捧和爱戴的重要原因。官员要少贪就必须在禁欲和贪欲两种极端性选择中做出有效节制,节制不是彻底地消除欲望,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合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令人悲哀的是,在禁欲说教的背后是无法克服的纵欲,许多封建官吏对自己是纵欲,对百姓是禁欲。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廉洁更应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品质之一。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干部克己奉公的廉洁形象给予高度评价;列宁十月革命后为保证新生苏维埃政府官员的廉洁奉公做出了巨大努力;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中,更是把反腐倡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视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美德。历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之所以把廉洁的道德品质看得如此重要,因为廉洁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不仅表现在廉洁者的浩然正气和无所畏惧给腐败行为造成的巨大威慑力,而且廉洁者还会给人以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和道德引领力,弘扬社会正气,荡涤官场中的污泥浊水,为共产党人执政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当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品质的真正养成,还必须以强有力的制度伦理建设作保证。
注:摘自程继隆著《廉政语录100句》
联系方式:0851-28265552
地址:遵义市汇川区厦门路天安大厦13楼
邮政编码:563000
已有 9021601 人访问过本站
Copyright © 2024 遵义市保险行业协会 黔ICP备2020009492号
贵公网安备 520303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