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4 09:31:06 来源:中国人寿遵义分公司 作者:温志旭 阅读次数:

 乡村振兴暖民心 助复兴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根据上级公司党委工作安排,我有幸于近期通过中国保险职业学院在线教育平台参加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教学课程设置紧扣主题、科学合理,内容丰富,老师们的授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处处透视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切关怀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学习,使我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感知上都有了新的收获,增强了做好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引领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我国历时8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有1800多名党员干部、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生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既是对先烈的告慰,也开拓了先烈未竟的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下了绚丽的华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民族复兴之大局,必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地区冲突、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叠加,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局势下,更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稳住农村这一头,以赢得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权。“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挖掘农村内需潜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既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也是包括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在内全部农村的振兴。因此,乡村振兴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

乡村要振兴,党建引领。实践充分证明,凡是发展得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好支部、好班子、好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不能落下农业农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关系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抓落实。如果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基础薄弱,党员干部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必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时代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

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有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细,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热爱三农的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来引领、带动和组织实施。人才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千方百计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要坚持外引内培并重,打破人才因素掣肘,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从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一批学历高、专业强、有理想、爱三农的大学生村官加入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着力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上下功夫,配优建强村级领导班子,为一体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同欲、明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乡村要振兴,重在抓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不抓落实、不见成效,就等于一纸空文,就是纸上谈兵。因此,乡村振兴要着力在“落实”和“见效”上下功夫,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广大乡村振兴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三农”情怀,增强“三农”本领,真正做到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在工作理念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应该干、能够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政府重点统筹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保持历史耐心,目标和标准不要脱离实际定得太高,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准一点、好一点,办一件成一件,成一件惠一片,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乡村要振兴,制度作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特别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科学精准施策,筑牢防护屏障,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给予倾斜支持,重点实施资金、产业、教育、人才、文化、技术、组织等各方面帮扶,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主业优势,帮助、带动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创富,织密织牢防贫监测安全保障网,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振兴更可持续,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民族复兴;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眀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全面部署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牢记“三个务必”,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拼搏、更加英勇的斗争,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供稿:中国人寿遵义分公司

一审:陈雨寒

二审:何兴元

三审:钟泽轲